多种手段促进消费、经济复苏
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由于疫情爆发,人们压抑的消费欲望爆发。
相关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统计,国庆长假 8 天,共接待国内游客 6.37 亿人次,旅游收入 4665.6 亿元。同比分别回升 79% 和 69.9%。与春节、五一假期受疫情影响相比,“井喷”是大家公认的现象。
假日消费热潮凸显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也凸显了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释放的强大发展动力。
此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 20.5% 后,数据逐月上升,8 月份达到同比增长 0.5% 的水平,增速首次由负转正在这一年。
但即使由负转正,整个消费仍处于复苏阶段,因此不宜过早过高预期消费回升。因此,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势下,我国应不断扩大内需和消费市场,释放出巨大的需求和消费动力。
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 8.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 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7.8%,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3.5 个百分点。目前,消费的相关数据与去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各种方式消费的快速回升仍处于攀升阶段。
促进消费快速回升,首先要看到影响消费的关键因素,即稳定收入、畅通流动和发展新消费。
保持居民收入稳定是居民收入的稳定。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 15666 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 2.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降幅为 1.3%。这一数据与疫情的严重影响相比,总体上是稳定的。现在看来,居民就业基本保持了总体稳定。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将更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这是稳定消费的基础。
就流畅性而言,突破阻塞点很重要。虽然消费总体上有所回升,但餐饮、酒店、教育、娱乐等一些特定行业的服务消费复苏缓慢,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国内流通顺畅的重要障碍。今年前 8 个月,餐饮业收入同比下降 7%。虽然国庆长假期间的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收入将比春节、五一期间有较高的增长,但制约其回升的内在因素仍需消除,许多服务性消费活动呈现出特点通过聚合和接触,从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消除这一障碍,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疫情防控正常化,跳出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局限。国庆节期间,人们的出行、旅游、住宿和饮食都相当方便,但防疫防疫措施却没有放松,这是积极行动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行动。预防和控制流行病的正常化,促进消费的快速复苏,需要的是收紧约束,也需要承担。以黄金周为例,外滩的瞬时客流达八万多人次,但在科学力量的指引下,秩序稳定可控,受到游客的青睐。
通过各种手段促进消费迅速复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新型消费的发展。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新消费的意见",建议到2025年培育和组建一批新的消费示范城市和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社会服务的在线对接、线下深度整合等。
今年7月上旬,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发表了"关于支持新型商业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扩大就业的意见",并提出了19项扶持政策,加快15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健康发展。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弥补新消费的不足,打破制度机制的障碍,打开痛苦的难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线下消费的深度整合,努力加快新消费的发展。
总之,多种手段促进新型消费的发展,保证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对国内外建设国内循环和双周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