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字留一部分空白,银发族“无码可依”真的太难了

2020-10-26 14:32   来源: 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脸识别、扫码支付等新技术为公众提供了便利,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给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带来不便。在“一码通”的便捷场景中,老年人遭遇“无码可依”的困境。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访多个地方时发现,疫情爆发后,上述问题越来越突出。没有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编码’,也没有不能在市场上交易的‘收付码’。”银发族“普遍反映,新技术加速了他们与社会的脱节。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仍有 1 亿多“银发族”没有“触网”的习惯。有人认为,社会应该给“银发族”更多的数字,让老年人不再“无码可依”。




“没有这个码,他们就不会让我搭顺风车。”


当二维码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和消费场景时,由于“没有扫描码”和“没有二维码”,一些“银发族”无法参与数字社会,社会隔离感越来越强。




今年 7 月 28 日,大连地铁 12 号线旅顺站,一位老人因未出示健康代码被工作人员拦下。




“您必须出示您的健康代码才能进入车站!”什么号码?你要我的电话号码吗?”“在这里捣乱是没有用的。给我看看你的健康代码。这是规矩!”我没有那东西。没人把它寄给我!”在与地铁工作人员的交流中,老人非常兴奋。




随后,大连地铁官方发表致歉声明,称工作人员方法有误,并提醒乘客在市政府网站上打印“疫情通行证”作为家属出行健康证明。




采访中,记者将上述视频播放给部分受访老人,并简要介绍了过程。大部分老人说,疫情期间出门太麻烦了,所以要坐公交车,去超市买菜,去医院拿药。




“我的手机是养老机。我只能接电话和打电话。在哪里可以扫描密码?”在东海岸的一个城市里,年近八旬的张奶奶摇着旧机器向记者抱怨:“如果大连的老人连健康码都用不上,你指望他在网上打印通行证吗?”




“我不知道如何使用健康代码。我以前经常刷我的老年卡。前几天我坐公交车,因为没有密码,我被赶了出去,“杨先生是个孤独的老人,不能‘点亮’这台旧机器,导致疫情期间几乎没有公共交通工具。




与没有“健康码”的种种不便相比,对于一些“银工”,“扫码支付”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2018 年 1 月,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在当地农贸市场上,一对打棉花的老夫妇不想让顾客用手机付费。最初的收购码是儿媳,但在过去,儿媳收到了这笔钱,但从未转移给他们。这在现实中并不是唯一的。


还有接受采访的 "银发人" 说,他们早就听说网上购物方便又便宜,但从来没有 "尝过新鲜"。


听到孙女说要去购物节,微信在家里送‘猫’和‘植树’。"这看起来很有趣,但我们不会。"65 岁的林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有一部智能手机,可以使用微信,但她没有网上购物账户,也从未在网上买过任何东西。


孩子们认为我不必在网上购物,说我恐怕会被骗,但这位老人也很好奇。" 林女士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 9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今年 6 月,中国 60 岁及以上网民的比例达到了 10.3%。6 个月前,只有 6.7% 的 60 岁以上网民占 60 岁以上网民的比例。在 "银牌" 网民比例 "快速上升" 的背后,是需要在这一流行病中使用健康密码和网上购物来促进老年人加速 "接触互联网"。


然而,国家老龄问题办公室预测,到 2020 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将达到 2.55 亿。"根据这一比例,在" 银色头发 "群体中,只有不到 40% 的人有" 摸网 " 的习惯。


为什么 "一码通道" 与人和机器不相容?


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银发家庭" 很难跟上数字技术的步伐。此外,由于对新事物的恐惧和孩子们缺乏耐心和引导,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越来越难以弥合。


一码通行证 " 现场存在排他性,进一步加剧了老年群体与数字社会的隔阂。在实地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线下零售结算方式正在向扫面支付过渡,而在过去,扫荡支付的比例也在迅速上升,比如蔬菜市场,通常是现金交易。


即使在火车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支付现金的窗口也在缩小。根据银联今年 4 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移动支付在 2019 年占个人消费的 60% 以上,而前一年的比例还不到 40%。


超市和火车站都在加快数字转型。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容量没有扩大的前提下,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渠道对 "不使用或不使用智能手机" 的 "银发人" 越来越不友好。


人机比率 "迅速上升,但" 代码机不兼容 "和" 人机不兼容 "已开始凸显。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发布的" 中国无线电管理年度报告(2018)" 显示,2018 年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超过 15.7 亿,相当于人均 1.12 部手机。


许多老年人也有手机,但他们不是支持‘扫描代码支付’功能的智能手机。"DCCI 互联网研究所所长刘兴亮表示,一些老年人出于经济原因不愿使用智能手机,其他人认为智能手机收费过高,其他人则不习惯触摸屏。


刘兴良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银发人害怕一些新事物,他们可能不受孩子们的引导,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更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机了。


家庭关系受到数字信息互动的挤压,家庭几代人之间的裂痕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国家老年人办公室主任表示,到 2020 年,60 岁以上的独居和空巢老人人数将达到 1.18 亿人左右。


他说:"这些孤零零的鸟巢不受孩子们的照顾,这使得弥合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变得更加困难。" 福建五信捐赠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洪颖告诉记者,许多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向她反映,他们以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孩子的手机没有离开,玩得很辛苦,但他们没有耐心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一些老人说,智能手机不仅不会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便利,还会加深情感上的隔阂。


留着号码空白,为银发家族口袋底


在我国数字化快速发展和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充分考虑延发族等重点群体对数字手段的适应性,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包容性。

image.png

需要提醒的是,在这一流行病的背景下,一些商业组织以‘减少接触’的名义,强行减少‘数字空白’通道,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行业资深专家殷盛认为,为了从商业中获利,一些机构强迫年龄较大的用户或不使用手机的人授权访问他们的个人信息,这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风险。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设施中,尊重手机使用者的权利,以及不使用手机的人的权利,不应仅仅因为他们不使用或不使用移动电话而被剥夺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权利。" 殷生认为。


他认为,公共交通、便利服务和其他场合应保留数字空白接入,并向数字适应性较弱的人提供数字服务,例如 "银发人"。在一些实际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商业组织中,它们也应遵循 "以人为本" 的原则,而不是 "以技术为导向",向 "银发人" 提供同等服务。


数字化的步伐较慢,等待着占全国人口 1 / 6 的‘银发人’。刘兴良等人建议,公共场所应为不使用或不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预留频道,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为 "一码通道" 场景中的老年人等关键群体安排特殊的对接服务,以确保 "数字鸿沟" 能够容纳那些 "跟不上数字增长速度" 的老年人。


加快人脸识别在一定范围内的应用场景登陆,向银发家族推广一种更加方便的智能数字手段,使老年人也能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社会红利。


智能手机的技术门槛高于老年手机。它一方面可以指导手机制造商为老年人开发简单的智能手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更方便的人脸识别技术上努力工作。


与复杂的智能手机和人脸识别技术相比,智能手机和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的门槛相对较低,对老年人更友好。" 一些专家建议,应该在地铁、公共汽车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以方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进入。


专家认为,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不涉及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金融交易,也不需要与相关的金融账户相关联,面部识别技术也可用于识别健康风险高的人。


此外,应引导儿童合理地照顾老人,并应采取措施鼓励社区帮助有需要的空巢者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洪英等人建议基层党组织在照顾独居和空巢老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区基层党员与孤独老人组成数字支援队,鼓励 "银发人" 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救援、视频通话、电码扫金等基本功能。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