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的产业政策主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消费、科技、医药、新能源等

2020-11-03 09:40   来源: 互联网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一重要文件,将影响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将牵动资本市场的神经。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看,“十四五”期间产业政策主线浮出水面。不少证券公司和投资机构表示,从中长期来看,“科技 + 消费”仍是市场的主线,预计这将产生更多的投资机会。其中,消费、科技、医药、新能源等赛道颇受市场关注。




“双循环”这条主线贯穿于


挖掘内需和消费潜力


数据显示,在上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重点战略产业的表现将好于市场的整体情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这种相关性仍在加强。中金公司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等行业表现明显优于大盘;“十二五”期间,原计划作为支柱产业的文化传媒产业领涨大盘,涨幅达 213%,上证综指涨幅为只有 33%。“十三五”期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指导,从今年 10 月起,缩小两个行业的差距,食品饮料、家电等民生相关产业,休闲服务和其他行业的表现明显好于市场。






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明确“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增长潜力,做大国内市场”尤为值得关注。强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体系的关键。




在扩大内需方面,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空间。具体包括“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重阳投资指出,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经过多年高速增长,扩大内需的条件已经具备,而“双周期”体制的启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也需要国内强大市场的配合,形成有效的闭环。




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内需潜力将不断挖掘。同时指出,作为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的基本方式,证券商不仅具有满足消费者日常消费的基本需求。国泰君安强调,“全面促进消费”政策已不再是类似“家电下乡”的需求侧力量,而是从“优质供给”出发。由此带来的机遇是本土品牌和民族品牌的崛起以及海外高端品牌的替代。



image.png

中金公司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未来五年,以内需为主的大消费板块可能会有较为稳定的表现,如典型的“纯内需”板块,包括建材、食品饮料、地方交通等。此外,东北证券认为,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五年内,我国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未来医疗消费需求将继续释放。


新经济 " 加速进步


构建科技创新的核心主线


全会公报包括 "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沿",是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上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关注。


据 "经济参考新闻" 报道,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等投资者的互动平台上,一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被问及,它们的项目或产品是否与 "十四五" 计划有关,以及 " 有哪些计划和布局可供科技自食其力。


川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磊说,目前,中国的技术势头不断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中心地位,把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预计以数字经济、新能源、5G 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 "新经济" 将在 "十四五" 期间加速发展。


华泰证券(Huatai Securities) 分析师谢春生表示,科技自我提升的核心本质是核心 IT 技术的自主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IT 基础软硬件的自主性,包括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器等核心组件的自主;第二,工业应用软件的自主性,它与底层软件构成自主生态系统;第三,工业软件的自主性,过去在独立的核心技术中被忽视。科学、技术和创新可望促进中国独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信息技术环节和应用领域的本土化可望为中国 IT 企业提供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5 月发表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完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 提出了新一轮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信证券指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促进产业基础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或将进一步完善 "第一套"、财税优惠、政府采购、财政支持等政策。"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5)" 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公布,预计将制定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系统地梳理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的前沿领域。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经济周刊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